必修1-遗传与变异-判断何种连锁方式

A/a与B/b连锁

一、如果不互换,判断方式(隐性突破法)

1、子代出现aabb基因型,则必为ab连锁,继续推导AB连锁。

2、子代不出现aabb基因型,则为Ab连锁,aB连锁。

二、如果互换

子代出现数量多的表型对应的基因连锁。

例题(对应一)

某自花传粉植物体内有三种物质(甲、乙、丙),其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三种酶均由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合成。为培育生产乙物质的优良品种,科学家利用野生型植株和两种突变植株(T1、T2)进行自交,结果如表所示(多或少指三种物质含量的多或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亲本(表型)自交F1代株数(表型)
野生型(甲少、乙少、丙多)180(甲少、乙少、丙多)
T1(甲少、乙少、丙多)90(甲少、乙多、丙少)、271(甲少、乙少、丙多)、120(甲少、乙少、丙少)
T2(甲少、乙少、丙多)91(甲少、乙多、丙少)、270(甲少、乙少、丙多)、122(甲多、乙少、丙少)

A.野生型、T1、T2基因型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

B.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少、丙多)个体的基因型各有2种

C.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多、丙少)个体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D.理论上T1自交F1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植株比T2自交F1代中多

答案解析

C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

A、分析题意,野生型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说明其是纯合子,则其基因型是AABBDD,也说明当A-B-D-同时存在时,甲少、乙少、丙多;T1(甲少、乙少、丙多)A-B-D-自交后,表现为3:9:4,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说明三对基因中有两对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271(甲少、乙少、丙多)占9/16,其基因型是AaBbDD;T2自交时,子代有3种表现型,比例是3:9:4,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说明三对基因中有两对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其基因型是A-B-dd:A-B-D-:(A-bbdd、A-bbD-)=3:9:4,可知Bb、Dd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且T2的基因型是AABbDd,A错误;

BC、甲少、乙少、丙多的基因型是A-B-D-,T1AaBbDD自交,子代中甲少、乙少、丙多个体基因型有4种,T2AABbDd自交时,子代(甲少、乙少、丙多)个体的基因型也有4种,T1、T2自交F1代中(甲少、乙多、丙少)个体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B错误,C正确;

D、T1基因型是AaBbDD,T2基因型是AABbDd,两者杂交,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目标植株(生产乙物质的优良品种)(甲少、乙多、丙少)相同,D错误。

故选C。

例题(对应二)

(1)黄身截翅棒状眼雌果蝇与黑身正常翅圆眼雄果蝇杂交,F1雌性均为黑身正常翅圆眼,雄性均为黄身截翅棒状眼,F1雌性与父本杂交,子代各种表型的数量如下表所示:
果蝇的体色、翅形、眼型这三种相对性状中,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有 ______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有 ______对;出现表中所示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是 ______。

雄性个体数量雌性个体数量
黑身正常翅圆眼2022黑身正常翅圆眼8110
黑身正常翅棒状眼1998
黑身截翅圆眼21
黑身截翅棒状眼26
黄身截翅圆眼2019
黄身截翅棒状眼1979
黄身正常翅圆根25
黄身正常翅棒状眼20

(2)果蝇展翅性状由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其等位基因d控制正常翅,D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正常情况下,果蝇种群中展翅个体自由交配,F1中d基因频率为 ______,若继续自由交配至F3,D基因频率为 ______,由此可以看出致死基因很难在种群中保存下来。

(3)果蝇种群中存在另一对相对性状黏胶眼和正常眼,分别由基因G、g控制,G基因也具有纯合致死效应且对g为完全显性。如果利用上述两种显性致死基因可以建立一个平衡致死系,该平衡致死系通过雌雄随机杂交可以保证子代果蝇均含有D和G基因,G(g)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平衡致死系中表型为展翅黏胶眼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______。

答案解析

(1)黄身截翅棒状眼雌果蝇与黑身正常翅圆眼雄果蝇杂交,F1雌性均为黑身正常翅圆眼,雄性均为黄身截翅棒状眼,说明蝇的体色、翅形、眼型的基因均在X染色体上,都不在常染色体上,并且黑身正常翅圆眼为显性性状。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F1雌性与父本杂交,子代各种表型均符合1:1,即测交后代符合1:1,说明三种性状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正常情况下,三对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不能出现基因重组,出现重组类型的原因是雌性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2)由于D基因纯合致死,则展翅个体的基因型为Dd,Dd自由交配后代F1为Dd:dd=2:1,则d的基因频率为$\dfrac{2}{3}$,D基因频率为$\dfrac{1}{3}$,F1自由交配F2为Dd:dd=1:1,F2自由交配则F3为Dd:dd=2:3,则D的基因频率为$\dfrac{1}{5}$,由此可以看出致死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很难在种群中保存下来。

(3)因为DD纯合致死,所以D基因可能会在后代中消失。为了保存致死基因,在3号染色体上的与E基因紧邻的另一个显性纯合致死基因G来“平衡”,G基因控制果蝇黏胶眼性状。方法是:选取展翅黏胶眼个体(DdGg)相互交配,且Dg在同一条染色体上,dG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该个体产生的配子是Dg和dG,交配后代为DDgg:DdGg:ddGG=1:2:1,由于DD和GG纯合致死,所以后代就全都是DdGg这一种基因型,可以把D和G基因保存下来。

故答案为:

(1)3 0 控制体色、翅型和眼型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行;其中控制体色与控制翅型的基因相距很近,控制眼型的基因与它们相距很远;雄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发生重组,雌性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互换

(2)$\dfrac{2}{3}$ $\dfrac{1}{5}$

(3)D和g在同一条染色体上,d和G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100%

解析

1、基因的分离定律--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

(1)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适用范围:①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③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4)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分离。

(5)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6)验证实验:测交实验。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