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技巧:名次比例法(位次法)&本线极差法(线差法)如何“组合”用?
高考填报志愿整体分为两大类:有一些地区“盲报”(即未下分先填志愿),而其他地区则是在成绩公布之后再去填报志愿。
目前来看,采用第二种方式报名的地区还是占较大一部分的。在这种政策下,高考志愿填报衍生出了2大类填报志愿的估分方法:本线极差法和名次比例法。那么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优劣势呢?又能给我们的志愿填报提供哪些帮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吧。
什么是“名次比例法”?
提到这两种方法,我们就得从出现的时间来给它俩排个顺序了。在最初开始先出分再填报志愿的时候,公布成绩都会伴随着一个成绩表,叫做“一分一段表”。
这个表的主要作用就是告诉你每一个分数值上有多少个学生以及在这个分数值以上有多少学生。
由此,家长们通过中考得到启发,发明了这个“名次比例法”。即:
根据本次考试的排名情况(前XXX名),换算至往年的对应排名,然后看往年的这个排名对应的成绩,据此推算出今年你的高考成绩相当于往年的多少分。
然后再去判断这个成绩能报考哪所高校、哪个专业。
这种方法看似很有道理,而且确实对于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还挺准的。所以它的一些问题在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而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忽视了“平行志愿”的特点:高分学生先选学校。而那些高分的同学的一些“非理性”高校选择往往会极大影响你的选项(比如觉得学校过于偏远而不去选择)。
而也有一些同学通过计算比例(高考成绩占总考生的前XX%),所以这种方法统称为“名次比例法”。
而不少同学在选择高校时,并不是单纯考虑学校和专业的强弱,而会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区位因素。这就给我们的院校选择带来了更大的变数。尤其是那些准备“踩线”进高校的同学,在志愿填报时十分危险。
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线极差法”出现了。
什么是“本线极差法”?
首先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本线极差法”更大的作用在于起到的是一个“否定”的作用,用来纠正“名次比例法”中的一些问题。单纯依靠某一种方法是难以选择高校的。
“本线极差法”的计算方法如下:
当年本线级差分=当年高考总得分 — 当年本科线(一本线或本科线)
往年本线极差分=往年高校录取分 — 往年本科线(一本线或本科线)
如果当年本线极差分>往年本线极差分,那么你是有机会考进高校的这个专业的。
但是倘若当年本线极差分<往年本线极差分,那么这个专业就不要填报了,基本没戏的。
所以说综合来看,“本线极差法”更像是一种补充的志愿填报方法,用来剔除那些不太可能考上的专业。
如何利用两种方法的“组合拳”来帮助你选择专业?
了解完这两种方法之后,其实我们整体就可以梳理出来一套志愿填报的规则了。
第一步:利用“名次比例法”简单估算出自己在往年的大致名次,做出大致的定位。看看自己是能报告考985?还是普通一本?还是说一些不错的高分二本专业。
第二步:根据你所准备填报的专业,将这些专业的院校列一个表(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进行填列,从A+往下排)。
第三步:利用“本线极差法”来帮你剔除那些录取分数线过高的院校。把剩下的院校按照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写下来。进行这一步的时候,同学们也可以顺手把那些过于偏远而不愿意去的院校标注一下。这些院校虽然偏远,但往往比较适合于去捡漏兜底。
第四步:按照院校的顺序来填写志愿表。这里要强调两点:一是院校之间保持一定的分数差;第二就是每个院校内的6个志愿,一定要把这个院校的“王牌”专业写在前面!
按照上述这个方法,你就能做出一套比较理性化的志愿填报表了。而且基本不会被调剂到其他冷门专业或是被志愿征询到其他院校了。
其他说明: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线差法和位次法都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两者的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 线差法是指考生成绩高于批次录取线的差值,其参考价值对于分数线附近的考生比较强。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二、三批次本科招生合并,对于二本线的参考需要借助一本录取线的差值来预估。例如高校录取分数线为600,录取的浮动差值30,那么考生分数为630的可以参考填报。当下二、三本合并,对于二本线的参考就需要借助一本录取线的差值来预估,例如该区一本录取分数线580,二本差值为30分,考生550可以参考填报。
-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分科类排名或位次来选择填报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选院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拟报院校才有录取机会。对于高分段考生,位次法的参考价值较强,分数越高参考性越强。考生根据分数算自己的位次,只可以算出一个范围,是无法算出具体位次的。举例说明一下计算方法,假设考生A高考600分,然后再查看本省市的一分一段表,假如在600分处全省累计人数为1500人,其中全省600分的考生人数有100人,那么考生A的位次就是1400到1500之间。
在实际应用中,建议考生综合运用线差法和位次法,以提高填报志愿的准确性。同时,考生还应该关注自身兴趣、专业发展前景、大学扩招与减招等因素,以便做出更加合理的志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