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评课常采用“逐个轮流点评”的单一形式,易陷入“走流程”的困境:部分教师被动倾听、发言敷衍,核心问题讨论不深入,整体效率偏低,参与积极性亟待提升。为破解此难题,可从发言形式创新与组织形式优化两方面重构评课模式,强化互动性与针对性,具体方案如下:
一、创新发言形式,激活不同层级教师参与度
打破“全员泛谈”的同质化发言,结合教师教龄、职称及授课模块特点,分配差异化发言任务,确保“人人有角色、发言有侧重”:
1. 模块定向发言:按课堂环节拆分发言主题,明确核心发言群体。例如“导入新课”“课堂互动设计”等基础且具创新性的模块,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发言者,鼓励其结合自身实践分享设计思路;其他教师聚焦细节补充优化建议,避免发言空泛。
2. 小组集中研讨发言:针对“重难点突破策略”“学情适配性设计”等复杂问题,先经小组内部研讨凝聚共识,再推选代表发言,减少个体发言的顾虑,提升观点的完整性与深度。
3. 骨干引领发言:由骨干教师聚焦课堂的“专业规范性”,如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方法适配性等核心维度进行点评,为评课提供专业锚点。
4. 经验传承发言:老教师侧重“课堂突发情况处理”“学情把握细节”等经验性内容分享,实现新老教师的经验互补。
二、优化组织形式,保障评课高效聚焦
1. 分组合理化:以“年级组”为基础分组单位,组内教师教授同一学段,对教材、学情认知更一致,研讨时更易精准对话,减少沟通成本。
2. 标准具象化:采用“培训式评课”模式,严格围绕文登区普通高中“新四步八环节”(情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自测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小结自查综合测评)展开点评。每个环节对照模式的操作要求、时间分配及注意事项分析“是否达标”,比如“情境导入”是否3分钟左右完成且激发兴趣,“合作探究”是否有效解决核心问题,让评课有明确官方依据,避免“各说各话”“泛泛而谈”。
3. 观点精细化:明确“先优后改”的发言规则,要求每人发言需包含“至少1个具体优点+1个可操作改进建议”,且需提前梳理观点,避免重复他人内容,倒逼教师深度思考课堂细节。
4. 前置准备精准化:为提升点评精准度,提前向听课教师发放“听课观察任务单”,结合“新四步八环节”设计预设问题与观察量表。预设问题如“‘自学自测’环节的习题是否分层设计?”“‘合作探究’中核心问题的解决是否透彻?”“‘小结自查’是否采用思维导图等有效形式?”;观察量表细化“各环节时间把控度”“生生合作效率”“综合测评与目标的契合度”等维度,让听课有方向、点评有数据支撑,避免“凭印象评课”。
三、实践案例:以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阅读课评课为例
本次评课由高中学科主任李某牵头组织,以“高一英语备课组”为单位,整体流程分为“前置培训点评—分层互动点评—授课教师总结”三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学科领导培训+课型对标点评
评课伊始,学科主任李某先开展“新四步八环节”专题微培训,结合高中英语阅读课特性解读核心要求:“‘情境导入’要3分钟左右激发兴趣并明确目标;‘自学自测’需15分钟完成分层习题,同时梳理学生问题;‘合作探究’17分钟内要解决核心问题并强化应用;‘小结自查’10分钟做好归纳与测评,尤其要关注各环节时间把控和学生主体地位。”随后,李主任结合观察任务单数据,对授课教师陈某的课进行对标点评:“从量表看,‘情境导入’‘环节衔接流畅度’达标,但‘自学自测’的分层习题梯度不足,‘合作探究’中生生合作时间偏长且核心问题追问不够,这是咱们接下来研讨的重点,大家结合听课情况深入交流。”
第二阶段:分层互动点评(学科主任全程组织引导)
1. 模块定向发言:青年教师赵某主动聚焦“导入环节”发言:“我观察到陈老师用‘未来城市’短视频导入,通过开放式提问调动了学生兴趣,这个设计很贴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不过我觉得可以增加‘未来科技词汇预习’小任务,比如提前给出‘hoverboard’‘teleport’等词,让学生在讨论时能更精准表达,也为后续文本阅读减少词汇障碍。”其他教师纷纷附和,李主任适时点头示意,简要补充:“赵老师的建议兼顾了趣味性和知识性,大家可以结合这个点再细化。”
2. 小组研讨发言:“策略指导组”代表、中年教师周某聚焦“自学自测”和“合作探究”环节发言:“陈老师‘自学自测’的阅读任务设计贴合文本,但分层习题梯度不足,建议基础层侧重词汇辨析,提升层增加推理判断题,符合‘新四步八环节’对自学习题的要求。‘合作探究’中,咱们观察到生生合作耗时8分钟,超出合理范围且部分小组陷入细节纠缠,建议先明确5分钟合作任务——聚焦‘文本对未来生活的描述角度’这一核心问题,再用12分钟师生互动追问,这样能紧扣17分钟的时间要求,也能突出核心问题解决。”发言后组内教师补充细节,李主任全程倾听,仅在最后提醒:“这个时间分配和习题分层的建议,完全贴合模式要求,可重点细化。”
3. 骨干引领发言:骨干教师孙某结合自身经验点评:“语言运用环节的‘描述未来生活’任务设计很贴合阅读课目标,但学生发言时存在词汇匮乏的问题。我建议设计分层词汇支架,基础层提供‘核心词汇表’,包含‘predict’‘transform’等文本重点词;提升层补充‘同义替换词库’,比如用‘foresee’替换‘predict’,这样既能保障基础薄弱学生的表达质量,又能满足优秀生的拔高需求,契合咱们年级的分层教学要求。”其他骨干教师纷纷补充支架设计的具体呈现形式。
4. 经验传承发言:老教师刘某分享实战经验:“课堂上有学生混淆‘predict’与‘forecast’的用法,陈老师即时纠错很及时。我分享一个小技巧——可以结合文本语境造两个对比句,比如‘Scientists predict a rise in temperature.’和‘The weather forecast says it will rain tomorrow.’,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两者的使用场景差异,记忆会更牢固。另外,遇到这类即时生成的问题,还可以快速让学生造一个句子巩固,效果会更好。”青年教师纷纷记录,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5. 授课教师总结+领导总结提升:授课教师陈某结合大家的点评作总结:“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很多点精准契合‘新四步八环节’要求。赵老师的导入词汇预习建议,我会加入并控制在3分钟内;周老师提到的‘自学自测’分层习题梯度和‘合作探究’时间分配,确实是我备课的疏漏,后续会把自学习题分基础、提升两层,合作探究压缩生生合作时间并强化核心追问;孙老师的分层支架和刘老师的语境对比法,我会融入‘合作探究’的应用环节和‘小结自查’的巩固中。整体来看,各环节目标基本达成,但时间把控和细节设计需贴合模式优化。”陈某发言后,李主任作总结提升:“今天的评课紧扣‘新四步八环节’,各位老师的建议都很落地。我梳理三个核心优化方向:一是‘情境导入’增加词汇预习并严控3分钟;二是‘自学自测’优化分层习题,‘合作探究’调整时间分配并强化核心追问;三是‘语言运用’融入分层支架。后续备课组按模式要求完善教案,下周三听陈老师的优化课,再做深化交流。同时,把这些优化点整理成‘新四步八环节阅读课案例’,形成咱们的教研成果。”
整个过程无重复观点,每位教师均结合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核心要求精准参与,最终形成6条可落地的优化建议,高效达成评课目标。
通过“学科领导前置培训定标—教师主体互动点评—领导总结提升”的合理分工,结合“前置精准准备+过程创新互动”的模式,既突出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性,又发挥了领导的引领作用,让评课从“被动听评”转变为“主动参与+靶向改进”,从“泛泛而谈”转变为“数据支撑+标准对标+成果落地”,既提升了评课实效,又强化了备课组的团队教研能力。
附:为避免文章内容与现实案例对号入座,案例内容与人物名字均更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