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是最愚拙的,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才是智慧的。但多数教师为了赶进度,都固执于“讲”,累死累活,学生昏昏欲睡,甚至趴下一大片。强烈建议:
一、教师要做到五个“让学生”
(一)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充分让学生回答问题、讨论问题,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表达,让学生质疑,让学生争论辩论,让学生提出问题等。
(二)能让学生写的,让学生写。这里的写,主要指的是在教材资料上做好标划、批注,在课堂笔记本上记录重难点,记录易混点,记录课堂拓展深化内容,记录自己的感悟等。
(三)能让学生思的,让学生思。教师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千万不要直接给学生呈现需要思考的东西,要让学生在“罔”中思考,让学生“愤”之后再启发他们。
(四)能让学生练的,让学生练。一堂课不能缺少动笔练习环节,该落实到书面的内容务必落实到学生笔尖上,因为考试最终考查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五)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课堂小结环节,老师总想越俎代庖,事实上,小结阶段尤其考查学生的整合、梳理、总结、归纳能力,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必须让学生进行小结,方可不断提高其多项能力。
二、学生学习的三个阶段——输入、内化、输出——要兼顾
(一)学习的第一阶段为输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听、看、读、思等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吸收阶段要充分调动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味觉等,善于动脑思考,做到全面多角度吸收、掌握。
(二)学习的第二阶段为内化阶段。也就是要完成对知识的加工,对于当堂掌握的知识,既要与以往的知识建立联系,也要弄清该知识在整个体系中所属的位置及地位,进而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及内涵,最后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与能力;
(三)学习的第三阶段为输出阶段。输入、内化后,最终还是为了能实现更高水平与质量的“输出”。这里的输出,包括说出来,能够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地回答问题;包括讲出来,可以讲给全班同学,可以讲给老师,可以讲给同位,可以讲给家长,可以讲给自己等;包括做出来,实验课能够熟练操作,做题能够用最佳方式最短时间规范地解答。
三、学生有各类表达能力
(一)口头表达。要做到敢于表达;主动表达;大声表达;系统化表达:避免碎片化,形成完整的对一个问题的系统分析;逻辑性表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不绝对化;规范性表达:运用学科术语,按照作答要求和程序作答;简洁性表达:以最少语言表达最丰富内容。
(二)书面表达方面(课堂练习、爬黑板)。做到术语性:运用学科术语,科学严谨规范作答;精准性:紧扣问题设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条理性:根据分值确定条目及书写,需要分条的分条作答,需要分行的分行作答;简洁性:一分至少答一条,一条至少得一分;顺序性:科学设计各条目作答顺序,按照由重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适配性:科学合理利用答题空间,字体大小合适,字间距恰当,书写美观。
(三)讨论表达方面(讨论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参与:不要做局外人,要积极主动参与进去;分工明晰:主持人、讨论人、记录人、发言人等;合作共赢:对于较大的任务,可采取拼图式合作,各人完成个人负责的小块内容,最终拼接成完美体;借鉴吸收:在听完他人观点后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
(四)肢体表达方面。手势辅助:借助手势辅助语言表达;登台表演:话剧、情景剧、演讲、辩论、报告;学科实验:物理、化学、生物。
四、学生要做到五个“参与”
(一)参与的态度。学习热情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意识强。
(二)参与的广度。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空和有效的合作。
(三)参与的深度。感受体验由浅入深的知识梯度,不停留在简单的浅层思维,有更多的深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
(四)参与的时长。学生活动(说、思、练)时间充分,占据课堂的主要时长,切不可让“听”占据主导地位。
(五)参与的方式。参与方式多样,口头回答问题(个别答、齐答),爬黑板(纸面)书写,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学生能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及时沟通,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新的见解,有更多的课堂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