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研究同行——“大教研”新探》书摘四九

第四章

教学:多点“研究味”

【引言】

无可厚非,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说得白一点,就是教课。而这种教学如果不加以研究,就随意进课堂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不可取的。

别看这种看去很平常的教课,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劳动的教按部就班,照章办事,混日子教,结果还是教得很累、无趣、低效,学生也学得很苦、乏味、厌倦。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不是这样?似乎想这种问题的教师也不太多了,因为麻木了,懈息了,习以为常了,囿于一方四处壁垒的“围城”在作自我安然状,在自我折损。

其实,这围城是应试教育给造的,是人的惰性、劣习和不愿进取的教学观所造的。如果走出围城,再用清醒一点的眼光审视当下,将这种常态改变一点,寻找一些突破口,增加一些“稍难动作”,变简单重复性劳动为创造性劳动,常教常新,那就会把课教得更有意义一点,教得更轻松愉快一点,教得让学生更受益一点。

这里,走出围城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研究,就是基于“研究的”教学。即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即“教于研,研于教”;“无教不研”,“非研勿教”。

比如,我们经常面临的教课,无非是抓前三个关键点:课前、课中、课后。只要把这课前、课中、课后一一研究好,就无往而不胜,想教不好课都难。概括起来,这叫“三课统研”,融研于教。

“三课统研”:课前,把备课研透,即“课前早知道”;课中,把课上成研究性的课,有创意,有特色,有效果,即“课堂如行云流水”;课后,仍把作业批改、问题反馈和教学反思紧抓不放,把最易被人们忽略的“扫尾事”做大做强,让“课后结大瓜”,收到更大的效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