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研究同行——“大教研”新探》书摘五二

(二)把备课理解为“看教材写教案”,这是最大的备课行为误区

1.有些教师备课,以为备课就是认真地钻研教材,吃透大纲,写不写教案无所谓,即使写了也是与教学实际不相一致的,或者是残缺的不全、不规、不范的教案。

2.有些教师,把备课全等于编写教案,以为备课备好了,就是把教案写好。于是,出现了许多并未好好备课的行为,如一味抄袭网上的现成教案,或者拿教参书演绎教案,将旧教案替代新教案,甚至借教案,等等。其实,备课并不全等于编写教案,但编写教案却是备课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3.有些教师,并未从真正的有研究的“备”课中,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个性化教案,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把教学重难点视为一体;二是把教学程序写成“教学内容”的列举,通篇没有“教学方法”的具体提示;三是缺乏学生活动的设计,而一味只有教师的教的程序;四是提问设计空洞、平庸,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无可置疑,从师范院校走进了学校工作大门的教师,而且又经过取得教师资格的人来说,说不懂得写教案,那也是不符合客观情理的。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反馈来看,别说新教师,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老教师,所写出的教案却未尽如人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确实不会写教案。

这里的不会写,就是指没有写出一份像样的、有用的、能真正指导教育教学、供课堂教学操作并能产生高效的教案。所以有人评价说:不是不懂写教案,而是不愿去好好地写教案;不是不会写教案,而是没有认真备课,备课质量不高而导致写不出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