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与研究同行——“大教研”新探》书摘五九

(二)“二次备课”机制的具体建构

1.“二次备课”是一种完整的备课机制

这里的“二次备课”,是指包括集体备课上的第一次备课和个人自己的第二次备课在内的“双备课”制度,并非只指第二次备课。其运行轨迹为:第一次备课小组集体学习讨论型备课→第二次为个人具体细化和个性化的特定班级教学备课。

进一步地说,“双备课”,就是指对备课中出现的集体备课和个人再次备课经过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备课的备课研究制度。前者目前常见,后者也常见但未有其名称,现在,站在教研的角度归纳与概括,称其为“二次备课”,也叫“再备课”,这是一种科学性教研活动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可以说,个人再次备课,是从共性走向个性,再由个性演绎共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动互促。集体备课能否成功,个人的第二次备课便成了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既提倡集体备课,又推行教师个人的第二次备课,故称为“二次备课”制度。

2.第一次备课,让教者明方向获共识

第一次备课,一般是指集体备课,即以学校统一领导设置的集体备课小组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体性的学习、钻研教材,明确与统一教学目标及任务,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讨论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教学模式,交流、提供各自掌握的有关教材的参考资料以及教学建议,从而形成大致的教学方案,明确基本的教学方向。

集体备课,是一种群体性教研活动方式,由本学科教研组统筹,由有关年级备课组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兴起,各地教研组一直都积极推行这种集体备课制度,甚至以此作为其校本教研活动的主打项目。

教研组内由于教师的教学年限、业务水平和个性各有不同,通过有主题、有计划、有程序的集体备课,进行一种集体性学习与研讨,对所上课的内容与教学等方面,展开一种有备而来的的全面性探讨。这样,可以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避免个性“短处”,通过讨论、探讨,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的火花,集思广益,扬长避短,使个人“长处”变成全组老师的共同“长处”,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美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