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次备课:从共性走向个性
我们在总结了以往集体备课的经验后,也发现集体备课往往有两大薄弱环节:一是教师个体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二是形成教案后,会照本宣科,忽视了本班学生的实际,也忽视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了个性化的设计,甚至于也懒得对集体的设计反思和自我实践的反思。因此,如果没有深度的个人再次备课即抓好个性化设计与反思,也就无法让集体备课的内容得以真正落实和产生效果。实际上,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深入的反思,比集体备课而形成的所谓“统一”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业务能力。于是,第二次备课便应运而生。
第二次备课,一般是指个人自主备课,即在第一次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将在集体备课中所得到的体会、资料及大致的教学方案,再由具体执教教师结合自身特点所教学生实际,进行再次备课。这次备课,也精准备课”,面对接自己的“教情”和所教学生的“学情”,把课备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也更加细化、深化和个性化。对第二次备课如果认识不到位,操作到位,势必影响教学,使备课质量大打折扣。
试想,如果拿着一份“统一”的教案,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型的教师。实际而具体处理成“执行方案”,那么用这样的教案教学生,就全陷入“有的吃不下,有的吃不饱”等各种负面现象。这样,学生学得教师教得累,两败俱伤。为防止师生“两败俱伤”的课堂教学结果,为何x在备课时认真负责地搞好“第二次备课”,再次细化教案呢?
第二次备课,可以是一个小教学环节的调整,一个大教学块的变动,或老是一个教学步骤的细化。总之,第二次备课是教师教学智慧、教学个性的充分体现,是从简单再现式劳动向有创意的个性化教学的转型升级。